
北京时间2015年6月22日至24日,第七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华盛顿举行。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国务委员杨洁篪与美国国务卿克里、财政部长雅各布·卢共同主持了这一对话。与对话背靠背举行的,还有由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与克里国务卿共同主持的第六轮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
经过7年发展,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为丰富、充实的大国对话框架。其间,除了战略与经济两轨的对话之外,还举行有中美双方军职和文职人员共同参与的副外长级战略安全磋商,就网络、海上、外空、核安全问题和两军关系交换意见。
本轮战略与经济对话是在相对不利的氛围中举行的。自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创立以来,还没有哪届对话的形势像2015年这般错综复杂。受南海、网络安全等问题和中日、美日、中俄关系不同走势的影响,双方互疑情绪加深,中美关系被广泛认为处在“临界点”。在华盛顿,一场着眼于2016大选后对华政策重审的辩论公开进行,源于对中国经济、政治改革方向和对外政策调整趋向的失望、焦虑情绪,不少人主张对华转而采取强硬,甚至过去的一些温和派、客观派也在公开表达忧虑。
在宏观经济层面上,美方认为中国货币错配的风险巨大,人民币汇率仍然被低估,要求中方加快汇率和国企改革,转变债务沉重的发展模式,并在金融、服务、电信等国家主导领域向美国投资者扩大开放。就在第7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举行之际,共和党控制的国会罕见地与奥巴马政府结成同盟,立法授予奥巴马更多“贸易促进权”(TPA),从而显著降低了奥巴马政府完成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的难度。TPP是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要支柱,谈判对象包括另外11个环太平洋国家,但不包括中国,这使得中国怀疑奥巴马政府正在构筑新的贸易篱笆以加强对华竞争地位。
尽管挑战众多,中美双方仍在第七轮战略与经济对话中作出努力,以突出两国合作面,扭转不利于这一关系稳定发展的舆论氛围,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9月进行的美国之旅作准备。这将是习近平就任中国最高领导职务后对美国进行的首次国事访问,时间已所剩不多。
在6月24日的联合开幕式上,刘延东宣读了习近平给奥巴马的口信。习指出“与美方共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实现双方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习强调“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美双方应该合作、能够合作的领域十分广阔。”在一些人猜测中国已调整外交战略抛弃不结盟政策联俄制美的当口,习近平的这番话无疑对中国对外政策和对美关系的走向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美国副总统拜登出席了开幕式。他在演讲中形容中美关系就像经营婚姻关系,“如果你想经营的好,就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拜登澄清,美国乐见中国以负责任的方式崛起,一个崛起的中国将是周边地区和世界的一笔巨大财富,“对美国自身利益来说也是如此。”汪洋则用“共舞”来比喻中美互动:“对话就是交流,无论单人舞、双人舞,还是双方参加的集体舞,中美都感到有收获。” “有人认为,大国之间难以跨越修昔底德陷阱,有人甚至主张中美对抗,但两国决策者必须有清醒认识。对抗是种复合博弈,双方都会付出沉重代价,世界也会受到牵连”,汪洋说。
两国对话者成功地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总体仍具建设性的中美关系。战略轨道的对话一共达成9大领域127项成果。这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两国军人重申积极落实“重大军事行动相互通报机制”和“海空相遇安全行为准则”,将争取在2015年9月前就行为准则中的“空中相遇”部分达成一致。能源、气候变化、环境领域的成果异常周详,这恰恰是奥巴马政府在卸任前期待中方给予较多支持的政绩工程。作为民用航天合作对话的一部分,双方同意举行旨在规避在轨卫星意外碰撞的磋商。经济轨道的对话取得70多项成果,双方承诺进一步推动各自经济结构改革和可持续、平衡发展,决心达成一个互利共赢、高水平的中美投资协定(BIT)。美方承诺继续促进和便利商用高技术产品对中国民用最终用户和民用最终用途的出口。中美投资协定(BIT)已基本完成文本谈判,双方交换了“负面清单”,开始讨论最核心也是最艰难的市场准入事宜。两国专家不排除在奥巴马政府任内完成BIT谈判的可能性,期待BIT促进双向投资和贸易继续增长。
中方出席第七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的庞大代表团包含正忙于筹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官员,他们负责向美方解释中国创建亚投行是要弥补国际金融体系疏于帮助发展中世界兴建基础设施的短板,而非与美国争夺领导权。再过几天,他们将在北京接待50多国的部长级官员,共同签署亚投行章程,这个章程将会全文公布,中方对它的实施前景抱有信心。
人文交流高层磋商在7个领域达成119项共识,中方宣布启动“百千万”计划,未来5年邀请100名美国青年领袖访华游学,促成双方各1000名优秀大学生到对方高校研学,每年公派1万人赴美学习研修。
第七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所达成的共识与成果涉及双边关系和国际地区问题的每个角落,范围之广、条目之细反映了两国关系迄已达到的广度、深度和全球性特征,也就外界关切的敏感问题无一遗漏地作出回应,足以令在战略上唱衰中美关系和相信中美必有一战之人汗颜。但这些成果并不能掩盖中美在一些领域正在加深的分歧和矛盾。针对中国在南海与周边国家的领土纠纷,美国副总统拜登警告说,国际公海必须让贸易“保持开放和受到保护”,“负责任的国家遵守国际法并共同努力来保持国际海上通道的开放,让商务通畅无阻”。不过拜登也承认,“我们在这次会议上不会解决所有这些问题,……但我们必须致力于为找到解决方案而努力。”
对话举行期间,所谓中国黑客窃取美国联邦和承包商雇员个人信息的消息在美国持续发酵。美方官员在对话中指责中国政府暗中支持针对美国企业的网络窃密行为。对此,中方回应说:“我们认为网络安全非常重要”,“各国应该团结合作,共同创立一套网络信息分享的国际行为准则。”
而在另一个分歧点人权问题上,中美之间的相互直接批评罕见地没有避开举行战略与经济对话的时间节点。6月25日,美国国务院发布年度国别人权报告,指责中国言论自由状况恶化。一天之后,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2014年美国的人权纪录》,指出美国对许多国家评头论足,偏偏对自己糟糕的人权纪录毫无反省改进之意。
中国的“道义现实主义者”阎学通预言,9月习近平访美前双方不大可能发生大规模的摩擦和冲突,但不能排除之后,也就是10、11、12月间中美发生新的、比较严重程度的冲突的可能性,因为两国利益不一致的地方太多。阎学通说,中美之间其实没有必要相互去抱怨,这是没有意义的,两国的外交和战略关系应侧重于危机的防范和管理,同时增加合作,合作多了才有可能防止摩擦冲突导致不可控的灾难。
就在阎学通发此话的同时,另外一些专家学者也在媒体上大谈中美积极面大于消极面。他们的话没有错,并且得到了第七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丰富成果的验证,也必将得到9月中美元首会晤成果的验证。但他们应能看到自己参与其中的一个现象:同样一批人,每当中美关系发生波折时,就一窝蜂地严辞谴责美国的对华“遏制阴谋”;每当中美之间有高层交往进行时,又大谈特谈两国共同利益,对新型大国关系“广阔前景”高唱赞歌。这种发生在同一批人身上的此一时彼一时的剧烈调门变化年复一年,形成钟摆效应,无形中侵蚀着对美政策话语在两国公众当中的严肃性、可信度,长此以往对中美正常交往不是正能量。这些人必须进行反思,反思必须从正确认识中美关系客观规律、正确解读中国外交本来面貌做起。
未来,既合作又竞争、在合作中竞争、于竞争中合作将是中美关系的常态,双方仍需张开想象的翅膀,为中美关系探索一个最符合两国根本利益和世界共同利益的解决方案。最根本的问题仍是双方如何判断对方的战略意图。对美国而言,应以什么样的态度应对中国崛起,是鼓励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还是像过去那样仅停留于要求中国向美国提供这样那样的配合,同时在军事安全领域对中国的进取姿态采取“推回”政策?美国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拒绝中国将是危险的,但他们的声音能被决策者听到吗?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