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CGCC Leaders Profile: 在美中企管理如何应对跨文化挑战?

Written by CGCC | 十一月 17, 2022

专访安永中国海外投资业务部美洲区主管合伙人张晓青

本期嘉宾张晓青是安永中国海外投资业务部美洲区主管合伙人。

关于安永中国海外投资业务部

中国海外投资业务部(China Overseas Investment Network简称“COIN”)将安永全球的专业人员连接在一起,促进相互协作,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全球一致的高质量服务。

CGCC:您在中国长大,到美国留学,从要过语言关的留学生成长为安永合伙人和中国海外投资项目的总负责人。这种跨文化背景如何影响和塑造您的工作方式?

张晓青:作为在中国长大和接受教育,成年后才来到美国的中国人,在美国职场打拼出自己的一番事业确实是非常大的挑战。我认为首要经验是着眼于做好该做的事,不要预设自己的上限。我所说的“好”不是指平均水平,而是顶级。

第二点经验是要重视人际交流,积极提升自己的话语影响力, 而非隐藏起来。美国华人群体“中国人只跟中国人交流”的现象很常见,我认为这不是好的交际习惯。更好的方式是积极融入美国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对上和对下的沟通。对下指的是做好团队内部沟通,对上指的是与合伙人和上级保持积极互动。如果你能在完成好工作的同时兼顾人际交流,将会收获长远的回报。

以我自己为例,作为一个外国人,我要如何与客户建立起健康信任的关系,为团队拓展业务呢?在我刚成为税务经理的那年,我被公司派去见一位重要客户。起初,这位男性CFO并不重视这次见面,当他看到一张亚裔脸,便问我“从哪儿来的”。 我告诉他我来自上海,他就更不客气地说道:“那你懂什么税务?”一般人面对这种粗鲁的开场,大概率会被吓住,我不仅没有,反而顺着他的话回答:“是啊,我确实什么都不懂。”

这个不愉快的开场过后我们闲聊起来,聊到了周末的娱乐,体育赛事,甚至还聊起了美国流行音乐。实际上,相处久了你会发现,人的粗鲁有时只源于他们在舒适区待得太久了。而当我用他熟悉的话题和方式打开局面,他才意识到我拥有丰富的美国经验,在他心目中,我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被轻视的人。同时,这种闲聊能让对方看到到你的真诚。

通过这个例子我想说的是,人际交往中如果你的对手很强势,你要更强势,不用害怕,要勇敢地交流,了解了彼此的文化和表达习惯,总能找到合适沟通方式。这就是中国人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另一个我想分享的与美国客户交流的经验是:open  yourself,这样对方也会open up to you。 那天我跟客户分享了我从中国一路走来的经历,告诉他我是如何先学习俄语,再学习英语,直到获得奖学金,考进美国商学院的故事。我坦诚地表示我还有很多需要学习,但也强调我是一个努力且善于学习的人。

通过这种敞开心扉、将心比心的交流,我们慢慢建立起了信任。一个多小时后,我说我得走了,这时他反而急迫地想向我介绍他们公司的组织架构。而这时我对他说:“不用担心,这些我们以后再谈。”

大结局是,这之后的五个礼拜之内,我从这家公司获得了一百万美元的税务订单,而且是持续性的。

CGCC:好精彩的故事。您在其中提到了亚裔女性可能会遭遇的职场挑战,而安永的女性高管影响力在行业十分突出。您认为领导层拥有女性领导者的意义是什么?企业应该如何系统地支持女性人才?

张晓青:安永扶植和培养女性领导力的工作非常全面和领先,在安永,从基础部门到高级管理层,女性领导者占总数的30%左右。

在我看来,女性在任何困境中都能坚持到底的毅力和韧性是无与伦比的,这对一家企业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资产。

同时,重视女性领导力是促进企业多元文化的重要方面。安永非常重视多元化,我们的Chief Diversity Officer同时是全球副主席,是管理层非常重要的一员。所以说这种重视不只停留在口头,我作为一名职业女性和女性领导者,对此感到非常骄傲。我相信在安永,这种企业文化会延续下去,我也会尽我所能,为女性提供更多职业资源,帮助她们成长。

CGCC:您不仅是女性领导力的代表,在美国亚裔社群中的也很活跃,请问您在职场中是如何帮助亚裔群体发声的?

张晓青:我的性格比较外向,属于中国人常说的喜欢打抱不平、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人。不管在公司内部还是其他地方,看到有人尽职尽责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我都会仗义执言。

实际上,我说的这一现象对美国职场中的亚裔来说非常普遍。一个中国人在公司中的工作可能完成得非常不错,但由于性格和文化差异,遇到不公待遇他往往不敢、也不知道通过什么渠道为自己发声,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其职业发展。面对缺少工作机遇或者工资滞涨的状况,只会被动接受生闷气,但不清楚是什么导致了这个结果,从而丧失了职业发展的主动权。

为了改善这一现象,我的团队会专门安排资深员工和职场新人沟通。比如我们在半年内举办了一系列讲座请资深员工分享亲身经历,以此让年轻人知道该如何一步步成长。这些经历不仅包括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甚至具体到如何跟客户互动,决策过程有哪些细节,如何根据公司考核进度做职业规划,以及成功的关键要素和维权渠道等等。尽管这些都是公司的公开信息,但新人往往容易忽略。这就是为什么过来人的经验分享非常重要。通过这些努力,去年我们部门有两名新晋合伙人,还有一名员工成功晋升管理层。

CGCC:当前环境下,中国的企业和客户在美国最常遇到的困难有哪些?取得成功需要具备哪些特质?

张晓青:当前可能是中美关系最紧张最具挑战的时期。中资企业处于中美两国竞争的前线地带,许多商业行为都被政治化了。在这种情况下,中资企业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国内资金如何出海。比如在绿色投资领域,一半规模的市场在美国,但中企资金出海难,回去也难。

中企面临的第二个挑战是,如何享受美国市场的资源、管理和创新。比如在美国开工厂怎么招到出色的工人、如何保障当地生产电力供应等。

同样重要的挑战还有本土化。过去几十年,本土化过程一直是出海中企面临的最大挑战,具体来说是如何跟本地高管建立信任,从而建立一个和谐的管理层。这一点如果不克服,那中企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跑。

由此我认为,成功企业应该重视三点:一是善于利用本土经验丰富的首席行政官,因为他们了解本土文化、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二是重视和完善公司的经营管理制度,比如从一开始就确保财务报表合规,而不是等业务来了再考虑。三是鼓励从中层管理到技术工人都深入当地社区。

CGCC:中资企业的外派管理层该如何适应和克服中美商务礼仪文化的差异?

张晓青:中美商务文化融合的速度和和谐程度决定了公司本土化的速率。我观察到太多中国一流公司在美国水土不服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缺少美方的人才储备,导致他们无论在中国做得多么大多么成功,都无法在美国复制,大多亏损。如果我处在中资企业的位置,一定会雇佣本地人担任CFO或者CEO。这个人非常关键,他可以是本国人,也可以是在长期在美国生活,真正熟悉双方的文化从而知道怎样融合的人。但现实是,中企大多要求自己的CFO或者CEO必须是中国人。

CGCC:如果启用本地专业人员,与国内总部沟通是个挑战,作为第三方专家您有什么建议?

张晓青:这个问题非常好。我们最近关注到许多重要在美中企的人事变动,很多正是由于两边沟通出现了问题。比如有些企业雇佣美国人担任首席风险官这样的关键角色,但他的工作风格完全是美国式的,这导致在他看来一些必要的经营支出,在中方总部的人看来只是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他又不懂中文,双方无法有效沟通。这时就需要一个中间人起到桥梁作用,一个懂得双方语言和文化的人从中协助。

CGCC:最后一个问题,您会如何向企业介绍CGCC?您认为加入CGCC的意义是什么?

张晓青:安永是CGCC拥趸,也是最早加入CGCC的企业之一。我们认为CGCC为中美企业合作交流、分享资源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在这里,中美两国商业社群携手应对挑战、解决分歧,并共享机会,真正实现一起奋斗,共同成长。这是安永愿意成为CGCC一员的原因,也诚邀所有企业加入我们,加入CGCC,帮助大家一起成长